性格认同

更新: 2018-06-09 04:02:00 +08 @ 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06 作者: 璀璨星辰 资源: Feedback

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不可辜负。

性格认同,即颜色认同,其理论基础是颜色/色块性格理论,目前这个理论尚未达到完善的层次,我们可以做一些定性的分析。

一个人的性格对应多种颜色,一种颜色是多个片面性格特征的合集,即性格与颜色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

属于灵长目动物的人类,在生理上有五种感觉,分别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再加上心理上的第六种感觉,即知觉,让我们得以感知我们所处的环境。生理的五种感觉,分别对应生理的五种感官,分别是眼/耳/手/鼻/舌,心理的第六种感觉,对应心理的超感官,即心智。人们对这六种感觉的综合可描述如下:天空是淡蓝的,雨滴是淅沥的,皮肤是细腻的,花草是清新的,眼泪是咸涩的,爱情是甜蜜的。

通常人们对环境之感知的来源比重,按生理的五种感官依次递减,对应地,我们可以简单认为,视觉占80%,听觉占10%,触觉占5%,嗅觉占3%,味觉占2%,然后心理的知觉对生理的五种感觉进行分析/综合,最终形成我们对环境的总体印象。其中视觉/听觉属于远距感觉,触觉/嗅觉/味觉属于近距感觉,远距感觉作用距离远/速度快,近距感觉作用距离近/速度慢,因此总的来说,远距感觉的获取信息量远远大于近距感觉,而近距感觉容易引起切身的体验。视觉感受到的是三维立体空间投射的二维动态图像,听觉感受到的是三维立体空间投射的一维动态音轨,因此视觉获取的信息量又远远大于听觉。

视觉是对色彩的感觉,色彩的三个属性分别是,颜色/色块/变幻。其中颜色表征色彩的物理属性,色块表征色彩的形态属性,变幻表征色彩的时间属性,即颜色/色块是色彩的静态属性。人们的记忆中存留的是现实当中色彩的动态视频,其中能随时间流逝而永久保存下来的是色彩的静态帧,进而影响性格的形成。因此性格与颜色/色块有天然的联系。

在自然界中,太阳是万物的主宰,太阳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其能量的传递介质便是自然光。人眼能做出应激反应的自然光,波长大概从380nm到760nm,频率大概从790THz到400THz,在物理学的电磁波谱上对应可见光波段,每一个特定的波长范围/频率范围便对应特定的颜色。其中波长的中位数在570nm,位于绿色光和黄色光的分割线处。不同频率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呈现出色散现象,雨后彩虹是光色散现象的最直观景象。使用三棱透镜能将自然光分离,光波的频率越大,偏折也越大。自然光按偏折程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即彩虹七色光。人眼的晶状体是天然的透镜,人眼出现色彩重叠的感觉就是光的色散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可见光的颜色在光谱上是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首尾并不能形成圆环。可见光之外人眼不会做出应激反应,因而在大脑中呈现黑色,与之相反,白色是多色光的合成光。因此,黑色的本质就是完全没有,白色的本质就是所有一切。

与我们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的太阳光/自然光,决定了人眼的对色彩的视觉体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电磁波谱中,太阳辐射的能量的最大范围,便落在可见光波段,大概占比50%以上。太阳辐射的最大值大概在青色光处,这是因为对于每单位波长/频率来说,蓝端光的能量要远大于红端光的能量,并以此为中心向两端递减。扣除掉太阳光穿越地球大气层时,被大气以及尘埃颗粒吸收/散射/折射等等因素造成的损失/改变,最终形成的自然光与人眼能觉察的可见光范围高度一致。实际上,地球大气层特定地在可见光波段留下一个透过窗口,而在该窗口的两端,电磁波被强烈地吸收殆尽。

毫不意外,人眼对中端的绿色光/黄色光最为敏感,对两端的蓝色光/红色光次敏感,在视觉神经上便对应绿视锥细胞,在蓝端对应蓝视锥细胞,在红端对应红视锥细胞,这就是人眼三原色光的生理基础。颜色的三个属性分别是,色调即色相,明度即亮度,饱和度即色度,其中色调表征颜色的分类,明度表征颜色的明暗,饱和度表征颜色的纯度。

让我们再一次扫视可见光色谱,可以发现,在最蓝端的紫色与最红端的红色,居然都属于暖色系,也就是紫得发红,红得发紫。上帝不会掷骰子!我们将再一次看到,现实世界,两极分化,物极必反。

性格认同的一个弱化版本是肤色认同。

性格认同的另一个弱化版本是性别认同/性取向认同。

未完待续。。。

于2018年06月09日 04:02 +08 在乌鲁木齐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