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观
更新: 2019-12-08 23:41:00 +08 @ 中国-广东-深圳 +08 作者: 璀璨星辰 资源:
我对两极分化的看法
按照两极分化的哲学观点,我们的世界是分化的两极,这两极同时存在互为对立,总是处于不断进行的运动变化中。两极的运动状态可能互为相反,此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远,直到最终各自抵达运动状态的极端。两极的运动状态也可能互为相向,此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近,直到最终相遇或者重合,并再次越过重合点往相反的方向分化。这就是物极必反的哲学观点。
以上两个哲学观点合并在一起,就是[两极分化,物极必反]的哲学观点。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现象都大致可以用这一观点来近似解释,因为我们脑袋中的思维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计算事件在长远未来的可能出现的状态,人类的思维就像数学微积分中的泰勒公式,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事件在二阶时间过后可能出现的状态。一阶时间就是当前的时间,二阶时间也包括回溯历史,即我们时常用于回忆或展望的时间范围。在二阶时间往后,我们的判断能力将迅速衰减,以致于我们只有比较模糊的认识。那么,大多数更多极分化的现象,都可以看成是两极分化。
有没有可能不存在两极分化?或者说有没有可能不存在事物的两个极端?因为任何事物都不会绝对静止,只要有两个极端存在,它们必然会出现分化。
在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中,可以使用类来抽象表示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体。类的实例化称为对象,不同的类表示不同种类的物体,同一个类的不同对象表示同种类物体的不同个体。比如猫和狗是两种不同种类的猫科动物,可以用一个父类来抽象表示猫科动物,再从猫科动物这个类派生出猫这个子类与狗这个子类。现实中的猫与狗有千千万万只,每一只都是独特的个体,这些不同的个体就是猫这个类与狗这个类的实例化。类只是各种物体的抽象表示,相当于人们脑袋中的意象或观念。由类实例化的对象就是各种物体的现实表示,相当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也就是说,类并非必须在现实中存在,但如果类在现实中存在,那么相对应的,对象就是类的实例化。
在数字逻辑电路中,低电平通常使用数字0表示,高电平通常使用数字1表示,数字信号由一连串的二进制0和1表示。由于电路的状态只被人为地划分为低电平与高电平共计两种状态,若不是低电平就是高电平,若不是数字0就是数字1。因此使用二进制0和1表示的数字信号,远远比使用数值随时间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也就是具有更少的歧义性,也更加容易存储与传送。
事实上,数字逻辑电路的这种二元表示方法,与人类思维的判断方式相一致。在最普遍且最简单的判断方式中,我们总是认为事件的结果若不是正确的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对事件的发展一无所知,也就是我们对事件的前世今生没有任何先验的认识,那么可以认为事件的结果或者正确或者错误的概率均相当。在这种情形下,正确与错误是同义词,不过是人为对事件的两种结果所做的区分。
当然,我们对事件的发展总是或多或少有些许认识,人类的记忆容量有限,通常印象清晰的场景会停留在记忆中,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记忆中所有的场景都将越来越淡化,只有那些印象深刻的场景将成为记忆中的较为精确的点。人类的思维方式总是通过联想或者臆想,自动地将记忆中较为精确的点串联成线,记忆中的线是较为模糊的场景。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会认为事件的结果或者正确或者错误的概率并不相当。但无论如何,将事件的结果人为划分为正确与错误,并赋予其某种的先验概率,这是人们通常的做法。
与数字逻辑电路的两种明确状态相一致,在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中,布尔类被特别设计成这样的类,由布尔类实例化的对象,其值也即布尔值,只可以表示真与假。对布尔值为真的对象取反将得到假,反之对布尔值为假的对象取反将得到真。不过,为表示布尔类的对象已被实例化,但其值暂时不可确定的状态,通常会将布尔类设计成除具有真与假两种值以外,还可以被赋值为不存在。也就是说,已被实例化也即已被创建的布尔类对象,其值要么为真要么为假,除非布尔类对象不存在。
事实上,布尔类对象的这三种取值状态,与人类思维的推理方式相一致。我们总是将事物当作两极分化来看待,一旦事物出现在我们的脑袋中,它要么会朝特定的极端发展,要么会朝相反的极端发展,除非事物从来就没有在我们的脑袋中出现过。
于2019年08月17日 22:36 +08 在深圳 +08
在不加考虑的大多数常见情形下,我们一般会认为事物的两极分化是没有尽头的,我将这种两极分化称为未限定范围的两极分化,另一种两极分化称为限定范围的两极分化,如果事物的两极分化明显是有尽头的。我们能比较准确地判断事物当前的运动方向,也就是往两极当中的哪一极分化,但对这个分化何时抵达极端并回返却毫无概念。在另一些情形下我们还很容易就会忘记事物是从哪里起始的,又是如何到达当前这个状态的。总的来说,就是我们很容易就会产生类似于这样的感觉,我们知道该如何前进,但却忘记了出发时的路。按照概率论的观点,这种现象被称为无记忆的概率分布。
因为无法判断事物何时到达极端,或者脑袋中并没有这样的念头去判断事物是否已经到达极端,这时我们的心理预期其实是个看不到底的未知数。比如说我们知道资本市场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而且我们知道在某次经济危机结束并再经过一段时期以后,一定会再次爆发经济危机,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这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何时才会出现。这时候我们的心理预期就是,经济危机一定会再次爆发,有可能过把月也有可能过把年,如果某次市场的动荡不足以引发经济危机,那么一定还会有下一次市场的动荡,直到经济危机再次爆发。总的来说,我们很容易也会产生类似于这样的感觉,我们知道某些事物一定会到达极端,如果仍未到达极端那么就是在到达极端的路上。按照概率论的观点,这种现象被称为事件的必然性。
未限定范围的两极分化在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现象。比如说经济社会中发行的货币总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增长,而且显然这种增长没有尽头。再比如说富人所占有的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财富通过继承转让的方式,显然可以实现无限增长。对于像权力这样的事物,可以被看成是另类的未限定范围的两极分化,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社会中存在拥有最高权力的统治阶层,也存在毫无权力可言的劳动阶层,这显然是社会结构中分化的两个极端。但是若从社会结构中的单个个体来看,个体所拥有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总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权力通过接替委派的方式,显然也可以实现无限增长。
与未限定范围的两极分化不同的是,限定范围的两极分化可以有效地预测事物何时到达极端。生活中最明显最形象的限定范围的两极分化现象,莫过于我们的双脚所站立在的地球。与磁铁一样,地球存在明显南北两极,一辆在地球上奔驰的汽车,沿着任意一条经线直线行驶,将最终到达并越过北极点,然后转而朝向南极点前进,且最终到达并越过南极点,然后转而朝向北极点前进。若认为在地球上有某处是平衡南北两极的中点,那就是划分南北半球的赤道0°纬线。北极点是北半球的极端,除此之外北半球再无往北的地点,同理南极点是南半球的极端,除此之外南半球再无往南的地点,当然这是在二维的地球表面上所看到的现象,若从包围地球的三维体积来看,地球北极点往北还有大气层,地球南极点往南也有大气层。需要指明的是,两极分化的观点是基于人的主观判断做出的,因此想当然每个人对于两极分化的理解都不会完全吻合。我们同样可以认为地球的赤道上存在东极点与西极点,东极点是东半球的极端,除此之外东半球再无往东的地点,同理西极点是西半球的极端,除此之外西半球再无往西的地点。但是几乎没有人会合理地认为地球上存在东极点与西极点,这是因为地球自始自终以贯穿南北两极的地轴做自转,地球自转中在地球表面唯一固定不变的两个点就是北极点与南极点,这与人们对极端这个概念,在心理与生理上的感觉与判断相符。
从别的角度来看,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被当作是地球的极端,与之相对地,连接此点与地心的地球直径,将在地球相对的另一个半球表面上留下另一个极端。也就是说,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被理解成该点所处的半球的中心,地球表面上的两个极端或者说中心,要么同时存在要么同时不存在。如果我们将地球表面上的中心点,理解成单一的点而不是相对立的两个点,这就得到一个普遍的但抽象的观念,地球表面上无处是中心,但处处有中心。
将地球表面的二维曲面的两极分化做进一步的拓展,便得到天文学中关于宇宙边界的讨论。我们所处的三维立体的宇宙,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到底是有边的还是无边的?地球表面的情形显然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地球上的每一个地点都可以被标记,因而地球上的每一个地点都可以被当作是已知的。地球表明的情形显然还是无边的,这是因为行驶在地球表面的汽车,永远也不会找到阻止其前进的终点。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地球表面的情形就是有限无边的,这是一种比较容易做判断的两极分化,我们知道地球上的两个极端的界限,也就是我们知道行驶在地球上的汽车何时将到达极端,但是我们不知道遍历地球上所有地点的路径,也就是我们不知道行驶在地球上的汽车何时将到达终点。
我们所处的宇宙空间,也有可能就像我们对地球表面的近距离亲身体验一样,是有限无边的,至少在我们所观测到的范围内即是如此。我们目之所及的宇宙的边界就构成我们所认知的三维宇宙的二维视界。如果以我们所处的位置作为视线出发的起点,也就是以我们所处的位置作为三维宇宙以及二维视界的球心,那么二维的视界表面就是宇宙的界限,同样地我们行驶在宇宙空间中的宇宙飞船,很可能永远也无法找到阻止其前进的终点。这就是宇宙是有限无边的最直观的感觉,想当然的,宇宙中无处是中心,但处处有中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处的宇宙至少是4维的时空,除三维的立体体积之外,宇宙的时空至少还包括另外一个维度,也就是时间维度。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中,也就是在最贴切我们直观感觉的力学体系中,时间是均匀流逝的且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扰的,时间的推移只有一个方向,就是永无止尽的无限增长,不会看到尽头也没有尽头可言,也就是时间维度是无限无边的。而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力学体系中,时间并非均匀流逝的,时间与其它三个维度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的联系,时间也许有看得见的尽头,甚至时间还有可能会反转反演,也就是时间维度可能是有限的但不知道是否是有边的。
二维的曲面还有一类非直观的两极分化现象,最简单的情形就是将一条纸带的两端扭转180°以后粘合在一起,即所谓的莫比乌斯带。莫比乌斯带并没有所谓的边界概念,也没有所谓的内外表面之分,是一个真正可以无限循环的怪圈。可以设想一只蚂蚁沿着莫比乌斯带一直往前连续不断地爬行,那么它可以爬遍整条纸带表面的任何一处。这在地球内外表面上是无法做到的,一只蚂蚁要么只可以爬遍整个地球的内表面,如果它在地球的内表面上,要么只可以爬遍整个地球的外表面,如果它在地球的外表面上,但绝对不会既可以爬遍整个地球的内表面,也可以爬遍整个地球的外表面。从这角度来说,莫比乌斯带并没有所谓的内外表面之分。莫比乌斯带的情形,也可以使用两极分化的观点去看待,只不过这种两极分化并不怎么明显。
于2019年12月08日 23:41 +08 在深圳 +08